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新闻快讯

大思政课特别策划:科学家精神讲座解构博物馆育人新维度

   发布时间:2025-04-21

2025年4月19日晚,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室在三教B202举办《见物见精神——科学博物馆里的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活动由中国科协指导,湖北省科协主办,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湖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室及我校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室联合承办。博物馆馆长姜昊受邀主讲,面向广大公众及博物馆领域相关从业者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剖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与讲解员的核心使命,助力科学精神传播工作提质增效。


从“知识展柜”到“精神场域”:

重构博物馆教育价值



讲座以“博物馆何以承载科学家精神”为切入点,姜昊指出,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博物馆已从单一的“知识容器”升级为多维的“精神孵化器”。他以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灭绝物种展陈为例,解析如何通过豆豆鸟、垂耳鸦等标本叙事,唤醒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层认知;同时重点推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建馆理念——该馆作为全球首个国家级科学家群体纪念馆,通过14万件书信、手稿等实物构建科技人才成长的全息图谱,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创新范式。

“讲解员是精神解码的关键媒介”,姜昊强调,新时代讲解工作需突破“知识复读机”模式,转向“思维激发者”角色。通过知识锚定认知基础、方法揭示探索路径、思维构建逻辑框架、精神触发价值共鸣的四维递进策略,引导观众在展品前完成从“观看”到“洞见”的认知跃迁。






从“文物收藏”到“文明传承”:

重塑博物馆社会功能


姜昊回顾了博物馆职能的演变历程,从殖民时期的“掠夺式收藏”到如今“教育优先”的核心理念,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转变的逻辑。他分析了历史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等12种博物馆形态,指出它们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异。姜昊特别强调:“博物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文物,而在于如何唤醒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精神力量。”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读,他让更多人意识到,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场所,更是激发人们思考、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平台。

随后,姜昊将科学精神比作“人类文明的操作系统”,生动地拆解了它的核心构成:首先是求真务实的探索基因,这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是逻辑理性的思维底座,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最后是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推动着科技与社会的共同进步。面对自媒体时代信息泛滥的挑战,他提出“用科学精神校准认知罗盘”,倡导以批判性思维抵御偏见,并通过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应用),让科学精神的力量在现实中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点亮智慧的火种,推动文明的进程。



从“科学启蒙”到“精神引领”:

培育新时代科学传播者


本次活动作为学校“大思政”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将科学家精神培育与博物馆讲解员职业技能提升深度融合。参与培训的新晋讲解员李同学表示:“通过讲座,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件展品都是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体现,而讲解工作则是用语言为其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魅力。”

据悉,我校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室将持续推出“展品背后的精神密码”系列培训课程,并积极探索AR导览、数字策展等创新传播形式,推动科学精神从博物馆空间向校园文化场域延伸。这一举措旨在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注入精神动力,助力学生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新时代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首页
本馆概况
新闻快讯
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