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卓刀泉中学的生物课迎来特别企划——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昆虫专题实践课生动开讲。课程以“观察·解码·共生”为主线,通过“理论+田野”双模块教学,让学生掌握昆虫鉴别、野外观察等核心技能。在主讲老师刘如达的带领下,20多位同学完成从课本到真实生物的认知跨越,许多人在课后笔记中写下:“原来身边隐藏着很多的虫虫世界!”

课程一开始,刘如达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个“3+123”识别口诀:所有昆虫都具备头胸腹三节分明的特点(3),并且有1对触角、2对翅膀和3对足(123)。通过比对昆虫与其他非昆虫的节肢动物,学生们迅速掌握了这个口诀的使用技巧。
刘如达还揭开昆虫学家的采集奥秘:网捕法(捕虫网拦截飞行昆虫)、震落法、灯诱法(黑光灯吸引夜行性蛾类)等等,不同类型的昆虫有着最佳的采集手段。在标本保存环节,三角袋用于保护蝶蛾脆弱鳞翅,塑封袋暂存小型甲虫,网箱则提供活体观察条件。“采集昆虫不是捉虫游戏,而是解码生态系统的科学行为。每一次规范采集,都在为生态监测、物种编目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同学们也知道了采集昆虫的意义。

刘如达强调“不破坏不伤害,注意自身安全”的野外观察准则后,探索小队在池塘周边展开地毯式搜索:朽木年轮里蛰伏的弓背蚁、睡莲叶背伪装的蝽、水面飞来飞去的璁接连被发现。他有针对性地讲述这些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与栖息地范围。
最后,在课程分享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未来也会细心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身边微观世界中的虫虫朋友们。这场打破教室边界的课程,正悄然播撒着科学思维的种子——当你学会用昆虫的尺度看世界,一粒露珠也会折射出闪闪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