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课堂与大江相连,当课本里的濒危动物“跃”入眼前,一场沉浸式的水生生物科普讲座在洪山一小书城路分校生动开启。11月6日下午,《鳍翔浅底》主题科普讲座走进校园,用生动故事与科学知识,带孩子们认识那些守护水域生态的“生灵”。
讲座中,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同学先以趣味问答引出话题:“你们知道长江里现存唯一的鲸类动物是谁吗?哪些水生动物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带着好奇心,孩子们跟随老师的讲解,走进神秘的水下世界——从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华鲟,到数量不足250条的拉蒂迈鱼,再到岌岌可危的伊洛瓦底江豚,一个个濒危水生动物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水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作为本次讲座的重点,长江江豚的故事更是让孩子们牵挂不已。老师介绍,这张天生带笑的“长江最美微笑精灵”,十万年前就已栖息在长江流域,不仅是渔民眼中能预警风暴的“河神”,更是衡量长江生态的“晴雨表”。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运干扰让它们的家园遭破坏,种群数量从1990年代的3600头锐减至2013年的极度濒危状态。庆幸的是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生态修复等政策实施,2022年科考显示其种群数量已回升至1249头,“母子豚”嬉戏的画面在长江沿线频频出现,见证着母亲河的生态复苏。
“江豚宝宝是怎么长大的?”“我们能为保护它们做些什么?”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举手,抛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解答:“科学家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三大策略守护江豚,甚至用‘听豚’系统监测它们的活动,避免施工干扰”,同时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不污染水源、拒绝食用野味,做水生动物的“小小守护者”。
活动尾声,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原来江豚的微笑这么珍贵,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一起保护它们”“以后再也不往河里扔垃圾了,希望江豚能一直快乐生活”。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热爱。
此次科普讲座,不仅让洪山一小书城路分校的孩子们了解了濒危水生动物的生存现状,更在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愿这份对“微笑天使”的牵挂,能化作守护长江、守护自然的实际行动,让水清岸绿、豚跳鱼跃的美景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