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牛在我国便拥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象征。今年是农历牛年,带大家一起来认识这种任劳任怨而力大似无穷的动物。
1.牛为什么受到中华民族的青睐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的文明形式。在古代,耕牛对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早在六千至七千年前,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便有着牛的养殖记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耕牛配合铁犁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这是古代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和促进了人类的谋生能力,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人口繁衍。随着牛耕与铁犁的广泛应用,中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并最终摆脱了野蛮,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进步的物质基础。至此,牛成为了古代劳动人民无法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开天辟地是神话里人类文明的肇始,由于牛能耕地而被认为立下辟地之功,所以在排十二生肖时,牛便紧随着鼠而排在第二位。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牛与土地的关系:“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意思是开垦土地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二件事,牛则是开垦土地的工具,因此将牛配属于第二位的“丑”。
2.力气大源自吃得饱
牛以草为食,却可以拥有庞大的体型和良好的耐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得益于其特化的牙齿结构。民间传说,牛没有上牙,这其实是误传。牛仅没有上门牙,而上门牙位置的上颚皮肤特化为由角质形成的一个齿垫。和下门齿配合可以更好的取食坚硬的牧草。同时前臼齿和臼齿特化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的形态,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将草研磨粉碎。
磨碎的牧草被牛吞咽而下,进入到其复杂的消化系统中。
牛是反刍动物,与其他的家畜不同,最大的特点是有四个胃。前3个胃里面没有胃腺,不分泌胃液,统称为前胃,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它们是食道特化形成的。第四个胃是皱胃,能分泌消化液,和人的胃类似,所以也叫真胃。我们平时涮火锅吃的毛肚和牛百叶就分别是瘤胃和瓣胃。
牧草首先进入瘤胃中,瘤胃中的微生物将其发酵分解,使其进一步粉碎,并将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分解为多糖类,便于消化吸收。初步发酵的牧草进入网胃中,反刍二次咀嚼后进入瓣胃,瓣胃有着滤网的作用,可以将较粗的食物残渣重新返回瘤胃中继续发酵,而细小的食糜则进
这一高效率的“发酵工厂”可将牧草中大部分难以消化的成分都转化为可消化的营养,从而为牛的生长和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能量。
入皱胃消化吸收营养成分。
3.我们常见的牛是一种牛么
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牛一般有:奶牛,水牛和黄牛。它们三个是一个种类么?它们的自然分布是怎么样的?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黑白花奶牛:荷斯坦牛。一般都认为荷斯坦奶牛起源于荷兰,实际上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德国的荷斯登堡。荷兰坦奶牛驯化于原牛,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奶牛属于黄牛,是黄牛的一个品种。荷斯坦奶牛是一种产奶量高的牛,它具有明显的乳用型牛的外貌特征:全身清瘦,棱角突出,体格大而肉不多,活泼、精神。背腰强健平直,腹围大而不下垂。皮薄,有弹性,被毛细而有光泽。
黄牛约5000年前从西亚传入我国,是肉、耕、奶全能的类型。代表种类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和延边牛等。它们体格强壮,头大、额广、鼻阔、口大、眼大。上唇上部有2个大鼻孔,其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头上耳后有角一对,左右分开,角的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角弯曲、无分支、中空。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牛的形象多以黄牛为原型。
水牛属于水牛属,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它们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弯曲;蹄大,质地坚实,耐浸泡,膝关节和球节运动灵活,能在泥浆中行走自如。它们更适应于南方的水田环境,在较深的水田中也能安然行动。虽然水牛是一种常见的家畜,但其野生亚洲水牛却因为长期的人为狩猎,栖息地场所丧失,遗传基因污染等影响,全部成为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