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珍灵|吃水母机器——棱皮龟
发布时间:2025-04-15

如果
你在深海中看见一个庞然大物缓缓游过
别害怕,那可能是一只棱皮龟!
中文名:棱皮龟
拉丁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
分类:龟鳖目-棱皮龟科-棱皮龟属
棱皮龟,龟如其名,背部有5-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由于其背部没有和其他龟类一样的“龟壳”——即坚硬的角质板,而是以柔软的革质皮覆盖全身,因此也有一个别称叫做革龟。其四肢呈桨状,无爪,且前肢长于后肢,前肢更为发达。成年棱皮龟体背呈暗棕色或黑色,分布有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而腹部则呈灰白色。
棱皮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温带海域,甚至偶尔进入北极圈,在龟鳖中独一无二的恒温能力令它们对寒冷几乎无所畏惧。在中国,北起辽宁沿海、南至西沙群岛均有棱皮龟分布,但现在已经很罕见。棱皮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一种龟鳖,平均体长可达2.5米,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棱皮龟体长约3.05米,体重近1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中巨兽。
棱皮龟食性杂,以虾、蟹、软体动物、鱼类等为食,但它的主要食物是水母。棱皮龟在其约60年的寿命中,会吞食超过一千吨水母,一只体重约500公斤的棱皮龟,每天可以吃掉约400公斤水母,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0%。其研究表明某些海龟种类会只食用富含蛋白质的水母性腺,但棱皮龟则会将水母整只吞食,疯狂收割。大部分水母在面对海洋中的众多捕食者时,会利用自己触手上刺细胞中的毒刺来反击,但棱皮龟对其完全免疫,其身体上厚厚的革质皮可以帮助保护自身不受水母伤害。同时,它的嘴里虽然没有牙齿,但在其食道内壁却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可以避免猎物向外滑出,因此任何想要逃脱的水母都会被这密集的尖刺所拦截。
现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中漂浮的塑料袋与水母十分相似,吃惯了水母的棱皮龟就很容易误食它们。由于特殊的食道结构,棱皮龟一旦误食塑料袋就很难把它们吐出来,从而导致肠道堵塞甚至死亡,这也是目前威胁棱皮龟数量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棱皮龟会进行长途迁徙,从较冷的温带觅食地到温暖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筑巢。棱皮龟产卵期长,全年均可进行。但主要集中在5-6月之间,雌龟一年中可产卵数次。
雌龟从海洋到海滩产卵时,行动十分谨慎,一遇干扰立即返回海洋。但当它爬上沙滩,挖好产卵坑准备产卵时,就不再关心四周的干扰了。卵坑一般距海边15-20m,深约1m,雌龟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一次产卵90-150枚,卵呈圆形,较大。产卵完成后,雌龟会用沙覆盖,并消除周围的痕迹,因此很难再次找到卵坑的确切位置。棱皮龟从不抚育后代,卵埋于沙下自然孵化,孵化时间约为60天。小海龟破壳而出后,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立即奔向海洋,开始它们惊险的一生。但只有少量的小棱皮龟能成功返回大海,剩下的幼龟将成为筑巢在海滩附近的捕食者——如沙蟹或黑美洲鹫等鸟类的盘中餐。而顺利存活下来的幼龟,在成年后会周期性地沿着记忆中的航线回到出生地繁殖,有时需跋涉数千公里,才能准确到达它们出生的海滩。
近些年来,棱皮龟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大量的海洋垃圾和过度的捕捞,以及渔民为捕鱼在水下设置的渔网,都对它们造成了致命的危害。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由于气温变化、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及当地旅游开发等因素,棱皮龟的数量已下降了40%,而自1980年以来,受胁程度最高的太平洋种群数量已锐减了95%。1980年,全球棱皮龟的数量约有12万只,而目前种群数量已不足巅峰时期的10%。当前棱皮龟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近危物种,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在国际上,许多国家也已将其列为保护动物,保护这种珍贵而美丽的海洋生物,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