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羽霓裳 | 湿地“凌波仙子”——水雉

   发布时间:2025-05-20

水雉有着修长的脚趾和轻盈的体态,这让它能够在睡莲、芡实等水生植物的叶片上自如行走,仿佛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它那优雅的姿态,犹如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旋转跳跃,每一步都充满灵动之美。其羽毛色彩也十分丰富,繁殖期的水雉,头、前颈洁白,后颈金黄,背部到尾部的羽毛颜色为黑褐色至浅棕色,可能带有绿色光泽,尾羽修长(长达25-35厘米)且为黑色;非繁殖期,头部和背部为暗绿色至棕褐色,颈部两侧有黑色条纹,尾羽也明显变短,仅11-12厘米。

在繁殖策略方面,水雉演化出与众不同的“一妻多夫”制。雌性水雉体型比雄性更大,且更为强势。繁殖季来临时,雌水雉会占据一片水域,与多只雄水雉交配。之后,雄水雉承担起孵卵和育雏的重任。它们会精心守护巢穴,用体温温暖鸟蛋,待雏鸟孵化后,还会耐心地带着小家伙们觅食、躲避天敌,堪称动物界的“模范奶爸”。

水雉对栖息地的要求十分苛刻,偏好大面积的淡水湖泊、池塘、沼泽及水流缓慢的河流等湿地环境,且这些地方需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因此,水雉的出现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如果某片湿地中能频繁看到水雉的身影,说明这里生态良好、食物充足;反之,则可能意味着湿地环境出现了污染、退化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南亚、东南亚、东亚都有它们的踪迹;在中国,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繁殖,有时也会向北扩展,在台湾、海南及华南沿海地区是留鸟。

如今,水雉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工业开发、渔业养殖、高铁建设等让它们栖息地不断减少;农药和化肥不仅对雏鸟有害,农民施药方式还可能压坏鸟卵;人类捕杀获取其肉、羽毛、油和卵,更是雪上加霜。不过,随着水生态环境改善,很多地方又发现了水雉。2024年2月,在海口市三江湾湿地发现10只水雉,这反映出当地生态环境向好。2021年,水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人们也在努力保护其栖息地,守护这美丽的“湿地精灵”。

首页
本馆概况
新闻快讯
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