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薛峰小学师生再次走进华中农业大学,在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李欣宜老师《水生生物调查》主题科普课的引领下,打开了一扇观察水生世界的大门。从可爱的苹果螺到神奇的微型生态瓶,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解锁水生生物知识,感受自然生态的奇妙。
“大家猜猜,这个红色身体、圆壳的小家伙是谁?是田螺?蜗牛?” 课堂一开始,李老师就拿出装有苹果螺、水草,砂石的生态缸,向孩子们介绍起生态缸中“住户”——苹果螺。在老师的讲解中,孩子们逐渐了解到:这是苹果螺,学名平角卷螺,原产于欧洲至中亚;它的壳是淡黄色的,螺纹“向左转”;它有一对触角,触角基部的 “小点点” 是眼点,能帮它分辨光线。互动环节,有孩子指着苹果螺的小身体追问,“它为什么是苹果红色的呢?”李老师笑着解释,“今天我们观察的这一种苹果螺皮肤色素缺乏,我们看到的红色是它血液的颜色。 互动中,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 “小发现”,课堂气氛格外热烈。
“如果把苹果螺放进瓶子里,它能活下去吗?” 李老师的问题,引出了当天的核心内容——生态瓶。通过标注清晰、色彩鲜明的原理图,她引导孩子们观察瓶中的水草、苹果螺和清澈的水,慢慢揭开“循环密码”:水草是“氧气工厂”,通过阳光制造氧气供螺呼吸,还能吸收螺的排泄物;苹果螺是“清洁小帮手”,吃掉多余的藻类,其排泄物又能成为水草的“肥料”;还有看不见的“微生物小工人”,会把有机物分解成养分,让整个瓶子里的“小世界”自给自足。
了解完原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身实践。从清洗容器、铺设底质、种植水草,到小心添水、放入苹果螺、盖上盖子,李老师对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在倾倒沙土、石料时,孩子们自发地相互帮助、热烈讨论,整个手工过程轻松愉快,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将生态瓶的原理牢记于心。
了解完原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身实践。从清洗容器、铺设底质、种植水草,到小心添水、放入苹果螺、盖上盖子,李老师对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在倾倒沙土、石料时,孩子们自发地相互帮助、热烈讨论,整个手工过程轻松愉快,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将生态瓶的原理牢记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讲座尾声,薛峰小学的老师们顺势利用刚做好的生态瓶和所学知识,为孩子们补充了一堂生动的自然写作课。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水生生物调查不只是看个“好玩”,更是为了发现生态规律,保护身边的水环境。
在制作成功的喜悦与掌握新知的欢声笑语中,本次科普课堂圆满落幕。未来,我馆科普团队将继续深化与薛峰小学的合作,持续解读自然中的“神奇密码”,推动博物馆资源与校园生态教育深度联动,在华农南湖湖畔,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沃土。